선조실록188권, 선조 38년 6월 7일 경술 2번째기사 1605년 명 만력(萬曆) 33년

이시언이 북변의 상황과 군량 조달, 왜적의 전투력 등을 아뢰다

○上引見巡邊使李時言於別殿, 上謂時言曰: "賊勢如彼, 何以制之?" 時言曰: "自前人言, 北方之賊易與, 而臣則每慮北賊, 未嘗不懷悶於心。 賊之鐵騎, 與我軍遇於平野, 則雖砲手, 不及放火, 臣意, 莫如固守城池。 觀賊之勢, 或尾擊, 或騎兵不便, 而便於步兵, 則據險守要, 因賊懈怠, 而夜斫其營, 則可矣。 兵難遙度, 然臣意則以守城爲主。" 上曰: "凡事往盡乃心。 垂名竹帛, 正在今日。 如有可言之事, 今當遠離, 宜盡言之。" 時言曰: "臣當死生以之。 但北方城子, 過大而人少, 難於守城。 峙乃糇糧, 爲今日之急務。 而臣曾於三水洪原作倅時見之, 其處絶無富民, 居人生理甚艱, 非如下三道, 雖欲募粟, 而無得穀之路。 若不慮此, 而徒添軍士, 則必有庚癸之患矣。 臣固知破東補西之不可。 而曾爲統制使, 粗察南事, 則近日有羈(靡)〔縻〕 之勢, 今年則賊之大軍必不來矣。 忠淸道戰船十隻, 則一隻格軍一百名。 一名米五石, 以八結收合, 一隻一運, 米五百石。 以此推之, 十隻五千石。 若減出其二運價米, 則一萬石軍糧, 可以得之。 以慶尙上道軍糧, 由寧海, 以亇尙船輸運, 入送北道, 以忠淸道舟師價米, 轉補慶尙道, 則可以接濟, 自忠淸至嶺南, 則雖大船, 亦可行矣。 若然則可得五千石, 五千石軍糧, 豈可容易得之乎? 特遣御史, 意在得米, 而本無之穀, 從何得乎? 北海風高, 則勢難船運, 六月番雖不可及, 七月番預爲收合, 其價米則可以及期措送矣。 一名當納五石, 雖減捧四石, 宜當而牟米亦當竝捧矣。 臣將此意, 議于備局, 則備局, 亦欲啓稟, 而南備不可忘, 故未果耳。 但北方之事時急, 若於今年失機, 則彼賊必生前日所不生之心, 今年必極盡措備然後, 可以爲矣。 守城之具, 莫如火器, 而火砲最上, 三眼銃亦於馬上用之極好, 唐人亦用於馬上。 方其兩陣相對之時, 雖不必箇箇皆中, 可助聲勢, 敵必畏矣。 臣欲啓請齎去, 而軍器寺, 軍器絶少, 令該曹, 另爲措備入送宜當。 臣則死暇計? 但臣入去之後, 道路隔遠, 軍士不至, 糧餉亦盡, 臣不足惜, 國事可慮。 備邊司堂上極盡料量, 而數千里之事, 必待狀啓而後爲之, 則雖運糧、添兵, 勢不可及, 必先爲之規畫。 忠淸道則軍士幾名, 黃海道則幾名, 預爲裝束, 戰馬等事, 亦先措備, 待變爲當。 若待告急後措置, 則恐難及矣。 且軍百, 不如將一, 邊將極擇差遣爲當。 願至本道, 一一馳啓。" 上曰: "卿所言之事, 當議于備邊司。 將士於交戰之際, 雖不能斬級, 力戰勇敢者書啓則當別爲論賞。 今番件退之戰, 雖遭敗北, 力戰勇敢之人, 不乏於其中, 公論所言者, 一一啓聞施賞, 則將士爭能勸勵矣。" 時言曰: "朝廷無以憑考, 以斬級爲驗。 今承傳敎, 仔細聞見, 一一馳啓。" 上曰: "自古以斬馘爲功, 今則以別規言之, 野戰守城, 問以力戰人, 馳啓可矣。" 上曰: "卿與戰乎?" 時言曰: "臣始自, 賊入城之後, 大小百餘戰與相戰, 極難矣。 倭賊各自爲戰, 一聞其將分付, 必以力戰, 勝捷爲期, 所以難與戰也。 或云: ‘我國之人, 倉卒遇此賊, 故未及禦之。’ 以臣思之, 雖從容遇此賊, 亦難禦矣。 然若馬戰, 則不足畏矣。" 上曰: "其於放砲, 何?" 時言曰: "銃筒雖可畏, 若能審視, 則可以免矣。" 上曰: "與我國人何如? 或曰: ‘不能馬戰’ 云, 然耶?" 時言曰: "馬戰亦非極難之事。 倭賊初則不能, 終亦能之矣。" 上曰: "倭賊不能射, 而人莫敢敵, 何?" 時言曰: "我國人見賊, 則先潰以走爲能事。 將則雖不忠, 畏有軍律, 不敢先走。 軍之走者, 不可勝誅, 惟其不可勝誅, 是以走耳。 倭賊雖不能射, 兩矢之間, 忽焉到前, 我國之人雖曰善射, 遠則不中, 近則劍可畏。 發矢之後, 恐其短兵來接, 未得發矢, 射亦不足恃矣。 雖善用劍, 我國人若持劍而進, 則可以敵矣。 我國人則不能如此, 皆以走爲善策, 走且不及, 則爲賊所殺。 賊見我國之人, 或走或死, 樂爲之赴戰。 是以, 之氣增長; 我之氣沮喪矣。 臣曾從(道山)〔島山〕 之戰得見, 麻貴所率㺚子二百餘名, 皆持環鞭, 亂打如雨疾雷, 不及掩耳, 銃筒亦不暇放。 賊兵之走, 亦如我國人之走, 以此見之, 銃筒於馬戰, 亦末耳。" 上曰: "亦不及放砲耶?" 時言曰: "不及放矣。 走且不贍, 況能放砲乎? 以此言之, 平原接戰之時, 雖有砲手, 不能敵矣。 然, 於守城, 則莫如銃筒。 今聞, 件退之戰, 賊所着之甲, 皆唐甲。 我國弓力不猛, 不能穿甲, 而惟銃筒能穿云。" 上曰: "北賊之來, 多如㺚子, 處處圍城, 則何以爲之?" 時言曰: "我國之人不能偵探, 賊之多寡, 不能易知矣。 若處處圍城, 則守城亦難, 豈非可慮? 藩胡等咸仰我國祿食, 而北方於亂後, 物力板蕩, 減其祿食之數, 故無利於我國, 而彼賊以威㤼之, 潘胡之叛入於彼賊, 理之然也。 比如人家藩籬旣撤, 賊至誰禦? 且彼賊, 不可以禮待之; 不可以威制之待之之道, 蓋亦難矣。 前此有將空名告身, 授職藩胡之事, 如鍾城幾張, 穩城幾張云, 似非虛語。 彼若以誠而來求, 則可授空名告身。 近來亦有通簡之人, 往復之際, 賊中之事, 亦可知矣。 或司正、或司猛, 若得啓請持去, 則似好, 惶恐敢達。 其在兵力盛時, 亦當有羈縻之策, 況今兵力將不可支, 如此事, 擧行何如?" 上曰: "空名告身若干張, 欲自此持去乎? 自前有此例, 雖或見欺, 亦何關乎?" 時言曰: "自古有藩胡職帖之事, 若能如是處置, 則雖不能如前給食, 亦可以緩其兵勢。 雪塞之後, 胡馬無足鐵, 不能出來。 雖不可望其畢竟無事, 可爲延時之計。 惟在廟算。" 上曰: "議而爲之。" (上)〔又〕 曰: "凡事更加盡心。"


  • 【태백산사고본】 104책 188권 4장 B면
  • 【국편영인본】 25책 77면
  • 【분류】 군사(軍事) / 외교-야(野) / 외교-왜(倭) / 인사(人事)